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推进“形势与政策” 课程内涵建设,精准把握 2025 年下半年教学核心要点,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育人实效,9 月 24 日,形势与政策课程组在 11-802 会议室召开 2025 年秋季学期集体备课会。课程组全体任课教师参会,围绕教学内容优化、教学形式创新及实践活动设计展开深入研讨。

一、明确教学方向,细化课程实施路径
首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韩玉琦以“精准对标、提质增效”为题,系统解读本学期“形势与政策”课程教学计划。他从课程目标定位、教学内容架构、考核方式完善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,强调需结合 2025 年时代背景与学生认知特点,既要确保教学内容紧跟国家政策导向,又要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结合全面检验学习成效,为课程有序开展划定清晰 “路线图”。

针对本学期课程核心教学要点 ——“纪念抗战胜利 坚定民族信念”专题,她提出明确要求:要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为重要契机,将伟大抗战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度融合,通过梳理 14 年抗战历史脉络、解读抗战精神时代内涵,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,树立坚定的民族自信与家国情怀。
二、聚焦专题研讨,碰撞教学创新思路
在专题教学研讨环节,教师们围绕 “纪念抗战胜利 坚定民族信念”展开热烈交流,重点探讨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,让红色教育“活”起来。大家一致认为,需从“案例选择”与“形式创新”双管齐下。一方面精选兼具代表性与感染力的教学案例,用“小故事”阐释“大精神”;尝试运用“情景教学”“小组辩论”“史料研读会”等形式,打破教师讲、学生听的单向灌输,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与思考者。
随后,于淼、卢喆老师结合 “正确认识中国经济热点问题” 等教学专题,分享各自的备课思路与实践经验。从现实学情出发,分析当前学生对经济热点的认知误区,提出通过“数据可视化 + 案例对比”的方式,帮助学生客观看待经济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。教师们相互借鉴、查漏补缺,在思想碰撞中进一步完善了各专题教学方案。
三、规划实践教学,打造 “行走的思政课堂”
为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,让抗战精神从“课堂”走向“现场”,会议最后聚焦实践教学设计,重点研讨如何结合“纪念抗战胜利”专题开展 “行走的思政课堂”。大家认为要结合本地红色资源,组织学生开展 “沉浸式” 研学活动,让学生在触摸历史、感悟精神中实现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;同时明确实践活动需与课堂教学紧密衔接,要求学生提前撰写研学提纲、课后提交心得体会,确保实践育人有过程、有思考、有收获。
此次集体备课会不仅明确了本学期“形势与政策”课程的教学方向与实施路径,更通过集体研讨、经验分享拓宽了教师们的教学思路。大家表示,今后要进一步吃透专题教案、打磨教学细节,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与技巧,把课程打造成学生听得懂、喜欢听、有收获的优质思政课,切实发挥“形势与政策”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。
初审韩玉琦
复审李思静
终审纪兵